搜尋此網誌

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

關於User Experience 與 Experience Design - Marc Hassenzahl


原文出處:
老師曾經介紹過的Interaction Design Org

訪問 Marc Hassenzahl的影片


目前聽了一半,就已經有很多的獲得,我感覺Marc在訪問當中不斷的強調Experience,而把Technology以及Product的重要性壓到非常低,這不是指用心設計一個產品不重要,而是這個產品本身是否能夠與使用者產生共鳴。



我們常會在設計的起頭優先決定今天要設計什麼樣的一個產品,舉例來說,如果我們要設計一個可以讓使用者遠距離互相溝通的物件,我們會想到電話、視訊、電腦等設備,然後再想到我們要如何使用它們。然而,它們充其量只是溝通上的一個媒介,數千種不同款式的電話目的只為了:「聽到對方的聲音」以及「讓對方聽到我的聲音」。如果從這個角度想,可以開展的設計方向就很寬廣,例如時間上的設計(同步、非同步),感官上的設計(聲音、影像、味道、觸覺),方法上的設計(直接面對面、透過第三者),人數上的設計(一對一、一對多、多對多)等。Marc提到:如果拿掉了使用經驗,電話就真的只是支電話。

另一個我很有感受的點,是他接著提到的「Story」。故事可以說是一切使用經驗得起頭,也是讓人最容易產生認同感的元素,在設計上可以很明顯得從廣告上看出來。蘋果的每一支廣告都會讓人很心動的原因,在於它們正在講述一個故事,而這個故事裡的主角,就是我跟你,我們都想要很方便的看到家人,所以我們會想用facetime;我們想要輕鬆的坐在沙發上上網、聽音樂、玩遊戲,所以我們想買台iPad。彷彿就是在告訴你,我們也面臨了這個狀況,今天我們用它做到了,而且很享受,你是否也想試試看?相較之下那些強調速度提升幾%,螢幕加大幾%的廣告就讓人感覺有人一直在跟你推銷,你可能知道這產品好,卻不知道好在哪裡。

在設計產品的過程中,也需要考慮使用行為上的體驗,最簡單的例子,就是iPod的轉盤,當大家都只在設計「上下左右」時,轉盤的出現拯救了使用者,讓我們體會到什麼叫做「更好的操作方式」。蘋果把旋鈕的意象複製到選單上,讓使用者非常直覺的就可以做對應,不需要額外的學習,Pinch to Zoom也再次證明了多點觸控用在縮放上的配對非常完美,這種隱喻的操作行為是需要仔細觀察與研究才能發現的。

設計產品,從設計經驗出發。跳脫框架,從需求下手,把型式放到最後,是我對於經驗設計的反思與整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